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分析 > 正文内容

Go 语言切片是如何扩容的?_golang切片底层原理

ruisui883个月前 (02-18)技术分析11

在 Go 语言中,有一个很常用的数据结构,那就是切片(Slice)。

切片是一个拥有相同类型元素的可变长度的序列,它是基于数组类型做的一层封装。它非常灵活,支持自动扩容。

切片是一种引用类型,它有三个属性:指针长度容量


底层源码定义如下:

type slice struct {
    array unsafe.Pointer
    len   int
    cap   int
}
  1. 指针: 指向 slice 可以访问到的第一个元素。
  2. 长度: slice 中元素个数。
  3. 容量: slice 起始元素到底层数组最后一个元素间的元素个数。

比如使用 make([]byte, 5) 创建一个切片,它看起来是这样的:

声明和初始化

切片的使用还是比较简单的,这里举一个例子,直接看代码吧。

func main() {
    var nums []int  // 声明切片
    fmt.Println(len(nums), cap(nums)) // 0 0
    nums = append(nums, 1)   // 初始化
    fmt.Println(len(nums), cap(nums)) // 1 1

    nums1 := []int{1,2,3,4}    // 声明并初始化
    fmt.Println(len(nums1), cap(nums1))    // 4 4

    nums2 := make([]int,3,5)   // 使用make()函数构造切片
    fmt.Println(len(nums2), cap(nums2))    // 3 5
}

扩容时机

当切片的长度超过其容量时,切片会自动扩容。这通常发生在使用 append 函数向切片中添加元素时。

扩容时,Go 运行时会分配一个新的底层数组,并将原始切片中的元素复制到新数组中。然后,原始切片将指向新数组,并更新其长度和容量。

需要注意的是,由于扩容会分配新数组并复制元素,因此可能会影响性能。如果你知道要添加多少元素,可以使用 make 函数预先分配足够大的切片来避免频繁扩容。

接下来看看 append 函数,签名如下:

func Append(slice []int, items ...int) []int

append 函数参数长度可变,可以追加多个值,还可以直接追加一个切片。使用起来比较简单,分别看两个例子:

追加多个值:

package main

import "fmt"

func main() {
    s := []int{1, 2, 3}
    fmt.Println("初始切片:", s)

    s = append(s, 4, 5, 6)
    fmt.Println("追加多个值后的切片:", s)
}

输出结果为:

初始切片: [1 2 3]
追加多个值后的切片: [1 2 3 4 5 6]

再来看一下直接追加一个切片:

package main

import "fmt"

func main() {
    s1 := []int{1, 2, 3}
    fmt.Println("初始切片:", s1)

    s2 := []int{4, 5, 6}
    s1 = append(s1, s2...)
    fmt.Println("追加另一个切片后的切片:", s1)
}

输出结果为:

初始切片: [1 2 3]
追加另一个切片后的切片: [1 2 3 4 5 6]

再来看一个发生扩容的例子:

package main

import "fmt"

func main() {
    s := make([]int, 0, 3) // 创建一个长度为0,容量为3的切片
    fmt.Printf("初始状态: len=%d cap=%d %v\n", len(s), cap(s), s)

    for i := 1; i <= 5; i++ {
        s = append(s, i) // 向切片中添加元素
        fmt.Printf("添加元素%d: len=%d cap=%d %v\n", i, len(s), cap(s), s)
    }
}

输出结果为:

初始状态: len=0 cap=3 []
添加元素1: len=1 cap=3 [1]
添加元素2: len=2 cap=3 [1 2]
添加元素3: len=3 cap=3 [1 2 3]
添加元素4: len=4 cap=6 [1 2 3 4]
添加元素5: len=5 cap=6 [1 2 3 4 5]

在这个例子中,我们创建了一个长度为 0,容量为 3 的切片。然后,我们使用 append 函数向切片中添加 5 个元素。

当我们添加第 4 个元素时,切片的长度超过了其容量。此时,切片会自动扩容。新的容量是原始容量的两倍,即 6

表面现象已经看到了,接下来,我们就深入到源码层面,看看切片的扩容机制到底是什么样的。

源码分析

在 Go 语言的源码中,切片扩容通常是在进行切片的 append 操作时触发的。在进行 append 操作时,如果切片容量不足以容纳新的元素,就需要对切片进行扩容,此时就会调用 growslice 函数进行扩容。

growslice 函数定义在 Go 语言的 runtime 包中,它的调用是在编译后的代码中实现的。具体来说,当执行 append 操作时,编译器会将其转换为类似下面的代码:

slice = append(slice, elem)

在上述代码中,如果切片容量不足以容纳新的元素,则会调用 growslice 函数进行扩容。所以 growslice 函数的调用是由编译器在生成的机器码中实现的,而不是在源代码中显式调用的

切片扩容策略有两个阶段,go1.18 之前和之后是不同的,这一点在 go1.18 的 release notes 中有说明。

下面我用 go1.17 和 go1.18 两个版本来分开说明。先通过一段测试代码,直观感受一下两个版本在扩容上的区别。

package main

import "fmt"

func main() {
    s := make([]int, 0)

    oldCap := cap(s)

    for i := 0; i < 2048; i++ {
        s = append(s, i)

        newCap := cap(s)

        if newCap != oldCap {
            fmt.Printf("[%d -> %4d] cap = %-4d  |  after append %-4d  cap = %-4d\n", 0, i-1, oldCap, i, newCap)
            oldCap = newCap
        }
    }
}

上述代码先创建了一个空的 slice,然后在一个循环里不断往里面 append 新元素。

然后记录容量的变化,每当容量发生变化的时候,记录下老的容量,添加的元素,以及添加完元素之后的容量。

这样就可以观察,新老 slice 的容量变化情况,从而找出规律。

运行结果(1.17 版本):

[0 ->   -1] cap = 0     |  after append 0     cap = 1   
[0 ->    0] cap = 1     |  after append 1     cap = 2   
[0 ->    1] cap = 2     |  after append 2     cap = 4   
[0 ->    3] cap = 4     |  after append 4     cap = 8   
[0 ->    7] cap = 8     |  after append 8     cap = 16  
[0 ->   15] cap = 16    |  after append 16    cap = 32  
[0 ->   31] cap = 32    |  after append 32    cap = 64  
[0 ->   63] cap = 64    |  after append 64    cap = 128 
[0 ->  127] cap = 128   |  after append 128   cap = 256 
[0 ->  255] cap = 256   |  after append 256   cap = 512 
[0 ->  511] cap = 512   |  after append 512   cap = 1024
[0 -> 1023] cap = 1024  |  after append 1024  cap = 1280
[0 -> 1279] cap = 1280  |  after append 1280  cap = 1696
[0 -> 1695] cap = 1696  |  after append 1696  cap = 2304

运行结果(1.18 版本):

[0 ->   -1] cap = 0     |  after append 0     cap = 1
[0 ->    0] cap = 1     |  after append 1     cap = 2   
[0 ->    1] cap = 2     |  after append 2     cap = 4   
[0 ->    3] cap = 4     |  after append 4     cap = 8   
[0 ->    7] cap = 8     |  after append 8     cap = 16  
[0 ->   15] cap = 16    |  after append 16    cap = 32  
[0 ->   31] cap = 32    |  after append 32    cap = 64  
[0 ->   63] cap = 64    |  after append 64    cap = 128 
[0 ->  127] cap = 128   |  after append 128   cap = 256 
[0 ->  255] cap = 256   |  after append 256   cap = 512 
[0 ->  511] cap = 512   |  after append 512   cap = 848 
[0 ->  847] cap = 848   |  after append 848   cap = 1280
[0 -> 1279] cap = 1280  |  after append 1280  cap = 1792
[0 -> 1791] cap = 1792  |  after append 1792  cap = 2560

根据上面的结果还是能看到区别的,具体扩容策略下面边看源码边说明。

go1.17

扩容调用的是 growslice 函数,我复制了其中计算新容量部分的代码。

// src/runtime/slice.go

func growslice(et *_type, old slice, cap int) slice {
    // ...

    newcap := old.cap
    doublecap := newcap + newcap
    if cap > doublecap {
        newcap = cap
    } else {
        if old.cap < 1024 {
            newcap = doublecap
        } else {
            // Check 0 < newcap to detect overflow
            // and prevent an infinite loop.
            for 0 < newcap && newcap < cap {
                newcap += newcap / 4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// Set newcap to the requested cap when
            // the newcap calculation overflowed.
            if newcap <= 0 {
                newcap = cap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}

    // ...

    return slice{p, old.len, newcap}
}

在分配内存空间之前需要先确定新的切片容量,运行时根据切片的当前容量选择不同的策略进行扩容:

  1. 如果期望容量大于当前容量的两倍就会使用期望容量;
  2. 如果当前切片的长度小于 1024 就会将容量翻倍;
  3. 如果当前切片的长度大于等于 1024 就会每次增加 25% 的容量,直到新容量大于期望容量;

go1.18

// src/runtime/slice.go

func growslice(et *_type, old slice, cap int) slice {
    // ...

    newcap := old.cap
    doublecap := newcap + newcap
    if cap > doublecap {
        newcap = cap
    } else {
        const threshold = 256
        if old.cap < threshold {
            newcap = doublecap
        } else {
            // Check 0 < newcap to detect overflow
            // and prevent an infinite loop.
            for 0 < newcap && newcap < cap {
                // Transition from growing 2x for small slices
                // to growing 1.25x for large slices. This formula
                // gives a smooth-ish transition between the two.
                newcap += (newcap + 3*threshold) / 4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// Set newcap to the requested cap when
            // the newcap calculation overflowed.
            if newcap <= 0 {
                newcap = cap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}

    // ...

    return slice{p, old.len, newcap}
}

和之前版本的区别,主要在扩容阈值,以及这行代码:newcap += (newcap + 3*threshold) / 4

在分配内存空间之前需要先确定新的切片容量,运行时根据切片的当前容量选择不同的策略进行扩容:

  1. 如果期望容量大于当前容量的两倍就会使用期望容量;
  2. 如果当前切片的长度小于阈值(默认 256)就会将容量翻倍;
  3. 如果当前切片的长度大于等于阈值(默认 256),就会每次增加 25% 的容量,基准是 newcap + 3*threshold,直到新容量大于期望容量;

内存对齐

分析完两个版本的扩容策略之后,再看前面的那段测试代码,就会发现扩容之后的容量并不是严格按照这个策略的。

那是为什么呢?

实际上,growslice 的后半部分还有更进一步的优化(内存对齐等),靠的是 roundupsize 函数,在计算完 newcap 值之后,还会有一个步骤计算最终的容量:

capmem = roundupsize(uintptr(newcap) * ptrSize)
newcap = int(capmem / ptrSize)

这个函数的实现就不在这里深入了,先挖一个坑,以后再来补上。

总结

切片扩容通常是在进行切片的 append 操作时触发的。在进行 append 操作时,如果切片容量不足以容纳新的元素,就需要对切片进行扩容,此时就会调用 growslice 函数进行扩容。

切片扩容分两个阶段,分为 go1.18 之前和之后:

一、go1.18 之前:

  1. 如果期望容量大于当前容量的两倍就会使用期望容量;
  2. 如果当前切片的长度小于 1024 就会将容量翻倍;
  3. 如果当前切片的长度大于 1024 就会每次增加 25% 的容量,直到新容量大于期望容量;

二、go1.18 之后:

  1. 如果期望容量大于当前容量的两倍就会使用期望容量;
  2. 如果当前切片的长度小于阈值(默认 256)就会将容量翻倍;
  3. 如果当前切片的长度大于等于阈值(默认 256),就会每次增加 25% 的容量,基准是 newcap + 3*threshold,直到新容量大于期望容量;

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,如果觉得还不错的话欢迎点赞转发关注,感谢支持。


参考文章:

  • https://go.dev/doc/go1.18
  • https://go.dev/blog/slices
  • https://go.dev/blog/slices-intro
  • https://golang.design/go-questions/slice/grow/
  • https://draveness.me/golang/docs/part2-foundation/ch03-datastructure/golang-array-and-slice/
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ruisui88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ruisui88.com/post/2052.html

标签: go数组
分享给朋友:

“Go 语言切片是如何扩容的?_golang切片底层原理” 的相关文章

最古老的Linux发行版刚刚进行了重大更新

Slackware 15.0 带来了全新的 KDE Plasma 5 桌面体验。Slackware Linux(仍然维护的最古老的Linux发行版)的制造商刚刚发布了Linux发行版的15.0版本。Slackware Linux于1993年出现,创始人Patrick Volderding今天继续维护...

Vue中路由router的基本使用

??本文开始我们来给大家介绍在Vue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,就是路由Router什么是路由后端路由:对于普通的网站,所有的超链接都是URL地址,所有的URL地址都对应服务器上对应的资源;前端路由:对于单页面应用程序来说,主要通过URL中的hash(#号)来实现不同页面之间的切换,同时,hash有一个特...

SpringCloudalibaba+Vue开发仿社交小程序-青牛白马七香车

Spring Cloud Alibaba和Vue是当今开发领域中最为流行的技术组合之一。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Spring Cloud Alibaba和Vue开发仿社交小程序。download: https://www.97yrbl.com/t-1632.html项目概述本项目是一个仿社交小程序,包括用...

Firefox正针对Vue.js进行优化,下版本响应速度将“显著提升”

IT之家 9 月 7 日消息,据 Mozilla 官方博客发文显示,Firefox 浏览器正针对 Vue.js 进行优化,此前 FireFox 浏览器在面向 Vue 3 时遇到了一些性能问题。▲ 图源 Mozilla 官方博客目前开发人员已经对此进行了解决,在 Firefox 118 内部版本中进行...

突发!微信全面封禁字节跳动旗下办公产品飞书

日前,字节跳动旗下办公套件飞书发布官方公告称,飞书相关域名无故被微信全面封禁,并且被单方面关闭微信分享API接口。和讯科技对此进行了尝试,发现“feishu”相关域名链接在微信内均无法打开,显示“如需浏览,请长按网址复制后使用浏览器访问”,而在飞书内也无法直接跳转微信分享,显示“未获得分享权限”。据...

异步 vs 同步:程序员必备的核心知识,理解这两者差异,你就是高手

1、同步执行(Synchronous Execution)定义: 同步执行是指程序按顺序执行,每个操作必须等待前一个操作完成才能继续进行。也就是说,程序在执行过程中会“阻塞”当前的任务,直到该任务完成才会继续执行下一个任务。特点:顺序执行:任务是按顺序执行的,必须等一个任务完成才能执行下一个任务。阻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