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分析 > 正文内容

利用Python与LangChain实现本地RAG智能问答新体验

ruisui881个月前 (03-19)技术分析22

引言

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,如何从海量的本地文档中快速、准确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,并生成高质量的回答,成为了许多开发者和企业关注的焦点。检索增强生成(RAG)技术应运而生,它结合了本地文档检索和大模型生成的优势,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案。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使用Python和LangChain实现本地的RAG,并结合互联网上强大的通义千问2.5(Qwen 2.5)大模型,带你开启智能问答的新旅程。

环境搭建:坚实的基础

要实现本地RAG,首先得为项目搭建合适的运行环境。Python作为一种功能强大且易于上手的编程语言,拥有丰富的库和工具,非常适合用于开发RAG系统。我们需要安装一系列必要的Python库,这些库就像是建筑的砖块,为后续的开发工作奠定基础。

pip install langchain openai tiktoken qwen-api chromadb pypdf

其中,langchain是一个强大的框架,它简化了与大模型交互和构建复杂语言处理流程的过程;qwen-api用于调用通义千问模型;chromadb是一个高性能的向量数据库,用于存储和检索文档的向量表示;pypdf则可以帮助我们处理PDF格式的文档。

获取通义千问API密钥:开启模型之门

通义千问2.5是阿里云推出的一款强大的大语言模型,要使用它,我们需要在阿里云官网注册并开通通义千问API服务。在完成注册和开通流程后,我们将获得API密钥,包括access_key_idaccess_key_secret。这两个密钥就像是打开通义千问模型大门的钥匙,务必妥善保管,不要泄露给他人。

代码实现:一步步构建RAG系统

加载和处理文档

本地的文档是我们信息的宝库,但要让大模型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,需要对文档进行加载和处理。以PDF文件为例,我们可以使用PyPDFLoader来加载PDF文件,然后使用
RecursiveCharacterTextSplitter
将文档分割成小块。

from langchain.document_loaders import PyPDFLoader
from langchain.text_splitter import RecursiveCharacterTextSplitter

# 加载PDF文件
loader = PyPDFLoader("your_document.pdf")
documents = loader.load()

# 文本分割
text_splitter = RecursiveCharacterTextSplitter(chunk_size=1000, chunk_overlap=200)
texts = text_splitter.split_documents(documents)

这里的chunk_sizechunk_overlap参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,以确保文档被合理地分割成易于处理的小块。

创建向量数据库

为了能够快速地从文档中检索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,我们需要将文档块嵌入到向量空间中,并使用向量数据库进行存储和检索。Chroma是一个非常适合用于构建向量数据库的工具,结合QwenEmbeddings,我们可以轻松地完成这一步骤。

from langchain.embeddings import QwenEmbeddings
from langchain.vectorstores import Chroma

# 初始化Qwen嵌入模型
embeddings = QwenEmbeddings(
    access_key_id="your_access_key_id",
    access_key_secret="your_access_key_secret"
)

# 创建向量数据库
db = Chroma.from_documents(texts, embeddings)

通过将文档块转换为向量表示,我们可以利用向量数据库的高效检索能力,快速找到与问题最相关的文档块。

初始化通义千问模型

有了向量数据库后,我们还需要一个强大的大模型来生成高质量的回答。通义千问2.5就是我们的得力助手,使用ChatQwen可以方便地初始化该模型。

from langchain.chat_models import ChatQwen

# 初始化通义千问模型
llm = ChatQwen(
    access_key_id="your_access_key_id",
    access_key_secret="your_access_key_secret",
    model_name="qwen-2.5-chat"
)

这样,我们就完成了通义千问2.5模型的初始化,可以开始利用它进行问答生成了。

创建RAG链

最后,我们将向量数据库和大模型结合起来,创建一个完整的RAG链。RetrievalQA是LangChain中用于创建RAG链的工具,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从问题检索到答案生成的整个流程。

from langchain.chains import RetrievalQA

# 创建RAG链
qa_chain = RetrievalQA.from_chain_type(
    llm=llm,
    chain_type="stuff",
    retriever=db.as_retriever()
)

这里的chain_type参数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类型,以实现不同的信息整合和生成策略。

提问并获取答案

一切准备就绪后,我们就可以向RAG链提问,并获取准确、详细的答案了。

# 提问
query = "你的问题是什么?"
result = qa_chain.run(query)
print(result)

query替换为你实际想要询问的问题,运行代码后,就可以看到通义千问2.5根据本地文档生成的回答了。

注意事项与拓展思考

在实现本地RAG的过程中,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我们牢记。首先,要确保将代码中的your_access_key_idyour_access_key_secretyour_document.pdf替换为你自己的API密钥和文档路径。其次,网络连接的稳定性非常重要,因为我们需要调用互联网上的通义千问API服务。此外,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文本分割的参数和RAG链的类型进行调整,以优化系统的性能和回答质量。

本地RAG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效、智能的信息检索和问答解决方案。通过结合Python、LangChain和通义千问2.5,我们可以轻松地构建一个强大的本地智能问答系统,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价值。希望本文能够对你有所帮助,让你在智能问答的领域中迈出坚实的一步。

以上可以帮助你了解如何实现本地RAG,并结合通义千问2.5大模型进行问答。如果你有任何疑问或建议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。
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ruisui88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ruisui88.com/post/2893.html

分享给朋友:

“利用Python与LangChain实现本地RAG智能问答新体验” 的相关文章

vue3父子组件传对象,子组件访问修改父组件对象中的属性值

在Vue 3中,父子组件之间的数据传输通常通过props和emit进行。父组件可以通过props向下传递数据给子组件,子组件则可以通过emit向上通知父组件更新数据。如果需要在子组件中修改父组件对象中的属性值,可以使用一个名为ref的Vue 3新特性。以下是一个示例,演示了如何在Vue 3中实现父子...

Git分布式系统---Gitlab多人工作流程

前言在上一次推文中,我们已经很清楚的讲解了如何创建本地仓库、提交(push)项目到远程仓库以及从远程仓库clone(克隆)项目到本地的相关操作。大家可以先去看前面的推文(快速掌握Git分布式系统操作)点击查看目前无论你是否步入社会还是在校学生,都会使用Gitlab来进行团队的代码管理。(可以这样说:...

用IDEA开发如何用Git快速拉取指定分支代码?

1,准备空的文件夹,git init2,关联远程仓库,git remote add origin gitlab地址3,拉取远程分支代码,git pull origin 远程分支名再用IDEA打开项目即可...

Java教程:gitlab-使用入门

1 导读本教程主要讲解了GitLab在项目的环境搭建和基本的使用,可以帮助大家在企业中能够自主搭建GitLab服务,并且可以GitLab中的组、权限、项目自主操作GitLab简介GitLab环境搭建GitLab基本使用(组、权限、用户、项目)2 GitLab简介GitLab是整个DevOps生命周期...

使用cgroup限制进程资源

这里使用containerd项目中的cgroup包来实现进程资源限制。先写一个耗费一个CPU并且一秒增加10m内存的测试进程package mainimport ( "fmt" "math/rand" "time")func main() { go f...

编码 10000 个小时后,开发者悟了:“不要急于发布!”

【CSDN 编者按】在软件开发的道路上,时间是最好的老师。根据“一万小时定律”,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,通常需要大约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。本文作者身为一名程序员,也经历了一万小时的编程,最终悟出了一个道理:慢即是快,重视架构设计和代码质量,确保每一行代码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。作者 | Sotiris Ko...